跳到主要內容

基隆美食大口吃(2):半夜肚子餓!想吃東西往這裡走!

大學生半夜不睡覺好像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,但是對於菸酒生來說這又是另一回事了!

說到基隆半夜有什麼可以吃,其實真的要列出來也是很多,不過因為本人不太能半夜不睡覺跑出去吃東西,所以對於夜晚的美食涉略就顯得弱了許多,但是還是有一些名單可以推薦一下阿!



晚上才有的三姐妹

說到經濟便宜又實惠的消夜,還是非火車站後面的三姐妹熱炒店莫屬,不僅價格便宜,而且份量又大,適合肚子很餓的時候去吃。

(圖片/截圖自Google Map)


不過雖然三姐妹的CP值爆表,但是在鈉含量的數值也是不容小覷,因此建議可以去巷口的便利商店買點茶過去配。

「難道店家沒有飲料嗎?」好吧,事實上我只有看到滿坑滿谷的金牌,我沒有去問過那裏有沒有非酒精類的飲料(笑)。

地址:200基隆市仁愛區孝四路7號

半夜就是要去喝魚湯

說到半夜要吃什麼,魚湯肯定是首選,在基隆有兩間知名的魚湯:「俞家鮮魚湯」、「姚家清魚湯」,不過在基隆邁入第六年,我也只有喝過一次,然後我也忘記是哪一間了...。

(圖片/截圖自Google Map_俞家鮮魚湯)

在基隆半夜喝魚湯,就跟在台南早上喝牛肉湯一樣普通,不過根據喝過的人所述,這兩間的味道好像不太一樣,所以夜貓子可以去嘗試一下,找到自己喜歡的魚湯。一定會有人問說「他們的魚湯怎麼這麼的便宜」,基本上「魚」本來就有很多種價格,因此不見得魚湯必須要花很多錢才能喝到。

(圖片/截圖自Google Map_姚家清魚湯)

地址:
【俞家鮮魚湯】203基隆市中山區仁安街131號
【姚家清魚湯】203基隆市中山區中山四路175號

我找到半夜的信三肉圓了!

在基隆最常看到的肉圓應該就是「信三肉圓」,不管走到哪裡都會看到,不過哪家才是元老店,這我就不知道了,雖然在Google打上「基隆 信三肉圓」出現的大多是八斗子信三肉圓(這間我真的沒吃過),不過有次晚上10點在街上遊蕩時卻發現義一路台灣大哥大前有間「信三肉圓」。

這間信三肉圓在吃過之後,也被收入在口袋肉圓名單中,但是這間好吃得不僅僅是肉圓,重點是他的四神湯也是超級美味,連我不吃四神湯的人都把湯喝光了(然後料就給別人吃)。

**這間太隱藏了,所以找不到任何的照片 QQ

地址:基隆市中正區義一路台灣大哥大騎樓下

一起去朱添鮮魚號吃生魚片

既然是在基隆生活,那麼海鮮類絕對是不能錯過,半夜三點開門的朱添鮮魚號可是基隆必嚐美味,不過如果是專程去吃,可以把時間定在四點的時候,因為有時候老闆開店會慢一點,當然提早到的話也可以去崁仔頂走走。

(圖片/截取自朱添鮮魚號@Facebook)
聽說前陣子改裝後,朱添鮮魚號不僅僅只販售生魚片,還有壽司、生魚片丼飯以及味增湯,也多了用餐的小空間。

地址:200基隆市仁愛區仁四路45號

大口吃廟口夜市/崁仔頂周邊

其實半夜美食還有一個地方可以去,那就是廟口夜市,事實上廟口夜市不僅從早營業到晚,到了晚上10點以後很多店家會掛上「不一樣」的招牌,販售一些與白天不同的食物,廟口夜市的多變可是夜貓子才能了解。

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,在崁仔頂的周邊也會有發財車在販售食物,不管是廟口夜市還是崁仔頂,這些食物都是為了清晨的崁仔頂作準備,至於哪幾間好吃就去親身去試試吧!

先小小透露,去崁仔頂一定要去試試碳烤三明治,這可是知名店家!
地址:200基隆市仁愛區忠三路8號 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Letao小樽洋菓子鋪:Letao小樽色内通-起司牛奶夾心,滿滿起司香味噴發的餅乾

昨天陪我娘去松菸參加一場簽書會,從松菸出來之後就在路上看到了這一間Letao小樽洋菓子鋪,我娘竟然就很感興趣的走了進去,出來就塞給我這一袋...據說是從日本直接進口的起司餅乾,Letao小樽色内通-起司牛奶夾心。 Letao小樽洋菓子鋪的袋子看起來頗不錯 Letao小樽洋菓子鋪的提袋看起來還蠻漂亮,而且算是有質感的,如果在Letao小樽洋菓子鋪店內購買產品時,似乎就不太需要刻意包裝,因為提袋的品質就能去充當禮品袋了。 Letao小樽色內通-起司牛奶夾心的外包裝盒 Letao小樽色内通-起司牛奶夾心餅乾盒就是長成這樣子,上下兩側皆有貼上貼紙,可能是防止盒蓋與合身分離。不過以盒子來說,是少數餅乾盒看起來這麼順眼的。 Letao小樽色內通-起司牛奶夾心相關的標示 Letao小樽色内通-起司牛奶夾心該有的標示都有放上去,看了一下熱量,根本超肥的!!!! Lerao小樽色內通-起司牛奶夾心的產品內容 Letao小樽色内通-起司牛奶夾心一盒只有9片,意味著9口就沒了 QAQ Letao小樽色內通-起司牛奶夾心的熱量很驚人 來說一下吃後感想好了,不然這篇的字太少有點空虛。 基本上在打開Letao小樽色内通-起司牛奶夾心餅乾袋後就能夠聞到一陣起司味,其中的那層夾心是乳酪內餡, 官方網站 上是這麼說的: 色內大道曾是小樽的經濟中心,如今仍留有古老的西式建築。這款甜點的創作靈感就來自色內大道的懷舊氛圍。加入馬斯卡彭奶酪和奶油奶酪的餅乾中間夾著乳酪內餡。 Letao小樽色内通-起司牛奶夾心咬下去的時候,嘴巴能夠感受到滿滿的起司味,在那一瞬間可以感到人生真的幸福到最高點,之後就會感到滿滿的罪惡,這小小一片就有55大卡,根本超高熱量啊!然後剩下的8片,目前被我擱置在一旁,這麼幸福又罪惡的產品,還是慢慢留到之後再享受好了。 如果想了解Letao小樽洋菓子鋪,請往這裡走: http://letao-taiwan.com.tw/

吉他那些事(三):從自學到找老師學之心得

本文於2018年11月發表在PTT上(傳送門: https://www.ptt.cc/bbs/guitar/M.1539438247.A.FA4.html ) │前情提要   會接觸上吉他,主因是高中音樂課必修吉他(整個超神奇),授課音樂老師主修聲樂,其實他老人家不太會刷吉他,我記得就是一拍一下,高中學下來,大概就只會C、Am、Em、G。(補充一下,上課用的吉他是古典吉他)   大概是覺得吉他很療癒,就在上課期間買了人生第1把古典吉他(彩琴,大約2K),也買了彈指之間,想說要自學,不過想自己學的確有很多障礙,就像是根本就不知道上面吉他上面的↑↑↓之類的東西到底要怎麼彈,連聽人家彈都有障礙,所以就趨近全放棄狀態。   上大學後,沒有參加音樂性社團,倒是認識很多吉他社的學長姐,後來有請他們小教一下,大概會刷大手拉小手的節奏而已。這時候就覺得自己有進步,所以買了第二把吉他,這次是民謠吉他(合板,3K),從第一把到第二把中間大概間隔3年左右,認真說自學進度大概是0%。   想當然這把吉他又這樣在零進度下,又被放置3、4年,直到碩二下突然腦袋燒到,跑去報名吉他課,這個神秘零進度的吉他狀態才得以解套,最後我買了第三把吉他(Galaxy:GA-1280)。   │過程中到底學到什麼   (一)自己買的吉他要試彈   第一把琴是跟學校買,連本體都沒看到,第二把琴是看顏色順眼就買,因為學長說,「3K的琴都差不多」。這大概是最大的錯誤,因為合板琴的弦距真的高到會哭,對於新手來說,很容易打退堂鼓。   因為是拿著合板琴學吉他,第4個月真的受不了,直接殺去買新琴,不過前提是我也做了不少功課,像是「初步了解自己喜歡的聲音」、「確認最高預算」、「木頭差異」...等,然後在預算內找到自己喜歡的聲音,盡量去試彈,不要太快下決定。   (二)如果有扣打去找個吉他老師   自學的過程很辛苦,有時候連握吉他姿勢錯誤都搞不太清楚,如果手上拿的又是合板琴,會一直思考自己是不是笨蛋,但有時候只是缺個師傅的問題,有人帶著學,速度會快上很多。   (三)內心要有一把評斷老師適不適合你的尺   我很幸運,在我第一次找吉他老師就遇到一個超有個性的老師,他會觀察你的狀態再決定要教什麼,並沒有特別說今天一定要有什麼教學內容,當然很多人可能會不適應,端看自己需要...

吉他那些事(二):換琴、研究木頭。把到一個性感大叔

換琴是一定要做的事情,但是該如何進行? 上篇有提到,我一直很想要換吉他,但是礙於金錢問題而遲遲沒有動手。不過這些時間我還是邊彈著小藍,邊研究該如何找新歡。 換新琴的標準是什麼 第一個還是預算問題,到底能有多少錢去換吉他? 基本上全單 > 面單 > 合板,但是一把全單夭壽貴,然後根本也分不太清楚他們之間的差異,再加上自己也很貧困,因此將預算設定在1萬元上下。不過後來我真的爬文有爬懂,所以完全沒有考慮要買合板吉他。 接下來就是你喜歡怎樣的聲音? 大概學吉他3個月之後,應該可以找到自己心目中想要的那個聲音,不過一定要說一件事情,喜歡的聲音真的會隨著心情而改變。像是前陣子是希望能夠換比較奔放、明亮的聲音,不過這陣子因為鳥事太多,而喜歡的聲音則是轉向溫暖,但是又不會過低的感覺。 從身體開始研究 聽起來很色情,不過要換琴之前真的要研究一下身體。 基本上吉他的桶身有非常多種,不過簡單來說可以分成四種:D桶、OM桶、GA桶、Jumbo桶,當然常見的還有旅行吉他、Parlor,這些都可以在網路上找的到資料。但是對於一個菜鳥來說,真的無法區分上面的身體差異,只能用心去體會一下這當中的差異,當然也可以去比一下網路資料/影片的說明。 看到這裡,其實我並沒有太針對一定要什麼桶身的琴,不過我真的沒有很喜歡腰瘦屁股大的Jumbo桶,所以他就不在我的選單中了(畢竟我還是很考量外觀的說)。 研究木頭是個苦差事 既然要找溫暖的聲音,木頭還是主要的關鍵,簡單來說越亮色的木頭聲音會越明亮,而深色的木頭則會比較低沉。但是你知道吉他的木頭有非常非常的多種!光同一種就可以來自各種的產地,有些甚至還是絕版木頭,看的到摸不到的狀態(苦笑)。 木頭差異的資訊大概也可以從網路上略知一二,都有介紹一下木頭之間的差異在哪裡。 正因為木頭如此多種,再加上吉他的面板是一種木頭,側背板通常又是另一種,再加上桶身,大概就可以想像聲音到底有多少變化了。 *更進階的還有指板木頭作為考量,但是我真的分不出來指板的差異點。 大概有了基礎知識之後,就可以去樂器行研究一下想買什麼琴? 建議還是要有個預算跟聲音的概念,會比較容易找到想要的琴。至少會省下一些試琴的時間,當然也可以問店家說桶身跟木頭的差異,我相信店家會很樂意跟你說...